红背红尾鸲

Phoenicurus erythronotus   Eversmann
   

  14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
雄性成鸟(夏羽):头顶至后颈浅蓝灰色,杂以不规则的黑色斑;前额、眼先、耳羽、颊等脸侧及颈侧均黑色;背、腰及尾上覆羽、喉、胸和两胁皆为棕红色,此色较贺兰山红尾鸲(P.alaschanicus)的棕色略沾锈红,而较P.erythrogaster的棕色淡;飞羽暗褐色,外翈边缘浅灰,小翼羽几乎全白、初级覆羽中部具白色宽斑、内侧覆羽洁白,三者构成明显的白色翼斑;尾羽棕色,中央一对尾羽暗褐色,最外侧一对尾羽远端处边缘淡褐色;腹部及尾下覆羽较胸部略淡。
雄性成鸟(冬羽):头顶蓝灰色被褐灰色替代,背、腰等棕红色变成苍淡的浅棕色(较夏羽色浅);喉至胸部棕色而羽端灰色,构成不规则的灰斑;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黄色,较夏羽浅淡。
雌性成鸟(根据 Baker,1924;Ali等,1973):上体、头侧、颈、翅均为褐色,亦具白色翼斑,但较雄鸟白斑小;眼圈有一道朦胧的白环;下体浅灰褐色着以棕橙色,腹部到肛周羽色更淡;尾下覆羽浅棕色。
虹膜暗褐色;嘴黑色;跗蹠、趾等亦黑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) 17—18 148--165 10—12 8l--82 67--73 22—23,
幼(1) 20 170 10.5 83 72 22.5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雄鸟头部及颈部浅蓝灰色,余部大都棕红色,飞羽褐色,具白色翼斑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) 17—18 148--165 10—12 8l--82 67--73 22—23,
幼(1) 20 170 10.5 83 72 22.5

生物学

生态 平时单独活动,通常栖息在山地的石头上、多石的灌丛地段、荆棘的灌丛间或山地针叶林带,偶尔见于平原地带的树林中。 9月间采得的鸟胃,发现有蚂蚁和昆虫的碎片。

生境信息

生态 平时单独活动,通常栖息在山地的石头上、多石的灌丛地段、荆棘的灌丛间或山地针叶林带,偶尔见于平原地带的树林中。 9月间采得的鸟胃,发现有蚂蚁和昆虫的碎片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冬季见于巴基斯坦西部,印度北部,尼泊中西部,阿富汗,伊朗,伊拉克。

国内分布